新聞動態(tài) news
聯(lián)系我們 contact us
- 手機:
- 18611309589
- 電話:
- 010-69233569
- 郵箱:
- jingfujy@126.com
- 地址:
- 北京市大興區(qū)興華大街
家庭文化教育
當前位置:家庭文化教育
家是家庭各成員通過完成家庭角色的扮演,共同經(jīng)營組建而成的。而在此過程中家庭中每個成員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相互碰撞、磨合、傳承和發(fā)展,形成的一種對整個家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環(huán)境和氛圍,也就是家庭文化,家庭文化的塑造者是家庭的每個成員,主要是夫妻雙方。
家庭文化的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是家庭的每一個成員,可以說,有什么樣的家庭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,有什么樣的結果。一個良好的家庭文化,對保持家庭發(fā)展的生命力與穩(wěn)定的持續(xù)力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。夫妻恩愛,相敬如賓,孩子茁壯成長,家庭學習氛圍很濃,創(chuàng)造力很強,且與鄰里、學校、社會關系和諧,這樣的家庭怎能不幸福,這樣的家庭怎能不快速發(fā)展,這樣的家庭不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,而且還在整個家族的發(fā)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反之,消極、不健康的家庭文化會使這個家庭很糟糕,夫妻頻繁吵鬧打架,信任危機,生活混亂,鄰里、學校、單位的關系不和諧,甚至很惡劣,家庭嚴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,試想,這樣的家庭文化會使這個家庭走向何方,其結果可想而知。
家庭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,家庭的穩(wěn)定和健康發(fā)展,對社會的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有著重要的影響,而家庭文化的建設對家庭的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又產(chǎn)生極其重要的作用。家庭文化建設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。然而構建一個支撐每個家庭成員健康發(fā)展,家庭和諧幸福的家庭文化,需要愛心,恒心,智慧,需要家庭每一個成員的努力,更需要專業(yè)的輔導和幫助。
家文化一般是指以家庭(家族)為單位的存在與活動為基礎, 以家庭(家族)的認同與強化為特征,注重家庭(家族)延續(xù)與和諧,并強調(diào)個人服從整體的文化系統(tǒng)。家文化能促進家庭(家族)的團結,形成積極、樂觀和向上的生活態(tài)度。因此,家文化不單單是指一個好的文化氣氛,更是精神上的支撐力量。家文化主要內(nèi)容包括:家庭、家族、家風、家訓、家規(guī)、家傳、家譜、家教等。
主要內(nèi)容
1.家之序:家規(guī)、家訓、家風;
常言道:“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(guī)”。家規(guī)家訓是祖輩對子孫立身處世、持家治業(yè)的教誨。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、齊家發(fā)揮著重要的作用,更是使國家富強興旺的必要一環(huán)。自漢初起,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逐漸豐富多彩。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,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,成為“修身”“齊家”的典范。例如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”[1]的節(jié)儉持家思想,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。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、家規(guī)等以資子孫遵行。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訓傳世,從北齊顏之推(唐顏真卿的祖上)的《顏氏家訓》到唐太宗的《帝范》,司馬光的《家儀》,陸游的《家訓》,以及元代鄭太和的《鄭氏規(guī)范》,清代康熙的《庭訓格言》等。其中,最為人稱道的名訓,如《顏氏家訓》《朱子治家格言》等,至今膾炙人口。
古人云:“道德傳家,十代以上;耕讀傳家次之;詩書傳家又次之;富貴傳家,不過三代。”[2]也就是說,從家庭和家族的延續(xù)來看,道德能夠傳承十代以上,其次是耕讀和詩書,而富貴傳承不過三代而已。正是出于后世福澤和家族傳承的考慮,傳統(tǒng)社會的人們更注重對后代的道德教化。無論是《顏氏家訓》《朱熹家訓》,還是《曾國藩家書》,都注重對子孫后代品德的培養(yǎng)和砥礪。《朱熹家訓》說:“處世無私仇,治家無私法。勿損人而利己,勿妒賢而嫉能。”《曾國藩家書》說:“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,余不愿為大官,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。勤儉自持,習勞習苦,可以處樂,此君子也。”可見,自古以來,人們對于家庭和家族延續(xù)來說,傳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,品德與良好家風的傳承,才是真正意義的“薪火相傳”。
2.家之學:家教、家學;
家教是指家庭內(nèi)部家長對子女的言傳身教,家長通過自己的善言善行來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好的家教對于子女一生是至關重要的。中國人由于注重家庭,所以傳下來不少家庭教育的紙本,箴言和故事。在民間有《家訓詩》《二十四孝》等故事。關于家教的古書很多,其中《弟子規(guī)》《禮記?曲記》《顏氏家訓?教子》等古書中有一些內(nèi)容至今仍可值得借鑒。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,就是通過細微的“禮”教育,達到“其止邪也于未形,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”的教育效果。
我們有個詞叫“家學淵源”,體現(xiàn)了家學的傳承與發(fā)展。中華文化以“家”為主體,可以說,家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很多珍貴的史實在家譜里得以記載;很多精湛的手藝靠家庭代代相傳;很多思想和學問在家族的傳承中發(fā)揚光大。中華的家文化特別注重積累、傳承,把好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,不斷積累、不斷傳承,使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遠流長。
3.家之傳:家譜、家乘;
古釋“有夫有婦然后為家。”又“家,謂一門之內(nèi)”。所謂家譜,狹義地講應是一直系內(nèi)的本家之譜。家譜是傳記的譜碟,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來源、發(fā)展、功績及本門子孫姓名,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(chuàng)造積累并沿襲下來的一筆獨特的文化遺產(chǎn),海內(nèi)外炎黃子孫更把它視作尋根問祖、辨別血緣歸屬的依據(jù)。“鳥飛千里不離林,樹高萬丈不離根。”尋宗問本,弘揚祖德,這是華夏子孫固有的世俗觀念。中華民族,古往今來,國有國史,地有方志,家族有族譜,從而形成中國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輝史冊。
漢以前,見之于正史載錄的家譜類書多以“世家”為名,且屬王侯大夫及有社會重大影響的人物才具有。如齊太公世家,魯周公世家,孔子世家,陳涉世家。至漢,以“世本”為書目,專門記錄姓氏、世系、居、作。例:世本十五篇。至隋,屬譜牒的籍名多樣,如:家傳、家紀、家記、家史、世系、家牒、譜記等。按正史《隋書》載,首先出現(xiàn)在正史載錄中有“家譜”冠名一書的為“楊氏家譜狀并墓記”。隋之后,在《新唐書》中,以“家譜”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,如“謝氏家譜”“薛氏家譜”“顏氏家譜”“李用休家譜”等。家乘,則屬于家譜的范疇,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譜也冠用家乘。雖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,但對譜牒的稱謂單位則多有使用“乘”,如:付梓一大乘,發(fā)某公支下一小乘。乘,成了譜牒定量的又一別稱。